© 曾黃翠茂 版權所有|本網站內容未經授權,禁止任何形式轉載或商業使用

台灣之光是什麼意思?台灣之光有哪些人?名人榜背後的反思:從源頭和歷史談起

02 Jul, 2025

提起「台灣之光」,你腦中會浮現誰的名字?是在2024年世界棒球賽中獲得冠軍的台灣隊?或是備受世界影展肯定,獲獎無數的知名台灣導演——李安?「台灣之光」這個詞彙似乎無處不在,從新聞標題到街頭巷尾的日常閒聊,它總能點燃一股對於台灣的自豪感。

 

但「台灣之光」究竟是什麼意思?它只是媒體包裝出來的榮耀光環,還是代表更深層的文化精神?今天讓我們從這個詞的起源說起,一路探尋那些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台灣之光名人」——從運動競技到電影藝文,從科學技術到文學詩集裡。當然,也讓我們有片刻反思「台灣之光」的意義,現在就跟著我們進入一段關於台灣精神與認同的旅程。

 

台灣之光是什麼意思?僅是媒體建構的文化自豪嗎?從起源與歷史談起

台灣之光」這個詞最早出現在2001年的台灣媒體報導中,如中央社與聯合報開始用它來形容在國際舞台上脫穎而出的台灣人或成就。隨著時間推移,台灣之光的使用在2005年逐漸成形,並在2006至2009年間,因遠赴美國的台灣職棒選手王建民,以其出色表現而將這個名詞迅速推向高峰,也讓台灣之光的意思逐漸被定義為「在國際上展現卓越成就的台灣代表」。

 

然而,對此也有出現質疑聲量,認為「台灣之光」僅是由媒體吹捧的文化自豪。但從其發展脈絡來看,它不僅是對個人成就的讚揚,也反映了台灣在國際政治與經濟環境中的特殊處境。作為長期受歷史衝突、文化認同,與政治角逐等複雜因素環繞的島嶼,當生長於台灣土地的人民看到這些成功案例,看見台灣在國際間展露頭角,無疑增加台灣對民族的認同感,也是自我價值的肯定。

 

因此,「台灣之光」在程度上是媒體與社會共同建構的精神符號,用以凝聚民族認同、榮譽與信心。這種現象雖然並非台灣獨有,但在台灣的語境中,卻帶有更深層的情感共鳴。

 

台灣之光有哪些人?常見的台灣之光例子

當被問到「台灣之光有哪些人?」時,許多耳熟能詳的名字立刻會浮現在我們心中。這些台灣之光名人來自不同領域,卻都用自己的方式讓台灣閃耀國際。

 

  • 王建民:美國職棒大聯盟投手,以穩定的表現成為當年台灣棒球的象徵,現為棒球教練,也曾於2024年世界棒球12強賽中,擔任台灣隊牛棚教練
  • 李安: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得主,執導《臥虎藏龍》、《斷背山》、《少年Pi的奇幻漂流》等經典電影
  • 曾雅妮:高爾夫球選手,於2011年登上世界女性高爾夫球選手排名第一,也是第一位登上世界主流運動項目排名第一的台灣運動員
  • 戴資穎:羽球球后,以靈活球風與堅毅精神聞名,創下多項女子羽球紀錄,長期位居世界排名第一
  • 妮妃雅(曹米駬):國際知名變裝皇后,勇奪《魯保羅變裝皇后秀》第16季冠軍,將台灣文化如珍珠奶茶與香蕉元素融入表演,成為首位台灣籍冠軍得主

 

這些台灣之光名人們,不僅在專業領域獲得肯定,他們的故事也一再傳達:「台灣之光」不只是個人的榮耀,更是台灣文化與毅力的精神展現。

 

9大領域讓世界看見台灣!遠見雜誌編輯社選出的「新台灣之光100」是哪些人?

2009年,遠見雜誌為紀念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推出了「新台灣之光100」專題,選出99位在各領域發光發熱的台灣人,涵蓋運動、表演、技藝、藝術、設計、教育公益、餐飲、財經、學術發明等9大領域。這些台灣之光表現了台灣多元的生命力,例如:

 

  • 運動領域:盧彥勳、曾雅妮、景美女中拔河隊
  • 表演領域:林育群、劉謙、公共澡堂
  • 技藝領域:張栩、張璿、劉大潭
  • 藝術領域:戴立忍、陳美安、張逸軍
  • 教育與公益領域:陳樹菊、馬彼得、陳玉崗

 

這份名單展現了台灣在不同領域的潛力,而在2017年修訂版中,新增了陽岱鋼、楊元慶、吳則霖、潘貝寧、劉安婷、黃翊等等超過20位的新台灣之光。遠見雜誌也強調,這些台灣之光名人例子的背後,都是個人奮鬥與台灣環境孕育的結合,具備「挑戰不可能」的台灣精神。

 

關於台灣之光的反思

「台灣之光」無疑是一個振奮人心的詞彙,但它也值得我們反思。這個標籤是否過於依賴媒體的渲染?當我們稱某人為「台灣之光」時,是否忽略了那些默默耕耘卻未被看見的人?像是許多基層工作者在教育、醫療、農業等領域貢獻良多,卻鮮少被冠上「台灣之光」的頭銜。

 

此外,「台灣之光」範疇的演變也反映出全球社會價值觀的變遷。像是早期多聚焦於體育成就,隨著國際化的趨勢和新需求,如今擴展到科技與商業,例如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與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走出台灣價值的路,近年來成為各大媒體報導的焦點。

 

這樣的變化是否也代表台灣正在從「個人英雄」轉向「集體實力」的認同。此外,過度強調台灣之光名人的成功,是否對於社會是種無形壓力,無論是運動員、藝術家,或是默默為社會付出的你我,是否讓人認為只有達到國際程度的成就才算「成功」?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

 

緬懷永遠的台灣之光:用愛與無私奉獻改變台灣,讓台灣走向世界的詩人醫生:曾貴海

在眾多台灣之光中,曾貴海先生是一位獨特的存在,也是先行者。他身兼醫師、詩人與社會運動者多重身分,行醫五十餘年,醫病也醫社會,以唯有堅持的精神,投身台灣民主、環保等公民運動三十多年,文學作品展現對本土與世界的關懷,以及對土地和生命的熱愛,對台灣社會改革、本土文學發展客家文化保存等皆有深遠的影響。

 

2024年8月6日,曾貴海先生辭世後留下多部詩文作品,涵蓋華語、客語和台語,詩集並被翻譯成英語、西班牙語等多國語言。除了筆耕,更推動大學台灣文學系的成立,以及全台灣第一條文學步道。透過詩,將對台灣的情感與台灣多元族群的文化化為文字,傳播至世界各地,也讓國際聽見台灣多元而真摯的聲音。2022年榮獲「厄瓜多惠夜基國際詩歌節」第15屆Ileana Espinel Cedeño國際詩歌獎,為第一位獲獎的亞洲詩人,並被提名2023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照片說明:曾貴海醫師於高雄信義基督教醫院詩篇花園。